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报告会学习心得
山西省体育局武锐强
近日,山西财经大学MBA教育学院举办著名经济学家大讲堂活动,邀请国务院参事室姚景源特约研究员,北京大学刘伟教授、香港大学张五常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张宇燕教授等著名专家为我们会计领军人才班在内的学员EMBA学员做了四场关于当代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精彩报告,四位专家、教授的报告,高屋建瓴,用详实的数据、严密的逻辑、科学的态度,大量生动感人的实例,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我国经济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聆听了专家的报告,我感觉获益良多,对中国未来经济走向的疑惑减少了不少,对中国过去三十年间的发展以及现今的宏观经济形势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有几点心得愿与同学交流。
心得之一:增进了当前做好经济工作要继续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的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两个转变,即从高速增长转为平稳增长,从规模扩张式发展转为质量效益型发展。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正是针对这两个转变提出的。“稳”就是要继续稳住经济增长和物价总水平,“进”就是坚决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
刘伟教授通过对1998年前后两个时期的市场供需失衡案例的分析,得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来源。他强调,在双重风险下,我国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降低风险。中国完全有可能将此次全球金融动荡的影响降到最低,中国也完全有可能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长远的发展,未来三十年间中国的经济仍将快速增长。
心得之二:加深了对我国经济面临的“双重风险”的认识。
我国经济目前面临短期的总量失衡——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与经济下行的“双重风险”。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靠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中国当下经济的问题归结起来,既有通胀压力又有衰退风险。”刘伟教授指出:“如果没有产业结构的升级,供给结构的调整,没有创新,没有新的产业升级的空间,没有新产品开发,即使你有钱,你现在也投不出去。”
投资方面,他认为中国投资需求疲软的最根本的瓶颈是供给结构的升级障碍,也就是产业结构升级,技术结构的升级,产品结构的升级遇到了严重的障碍。过去中国经济增长是用廉价的劳动、便宜的土地、环境污染等各种低价要素吸引投资换来的。面临投资和消费的需求疲软、成本要素价格攀升以及政府权力过大这些发展方式条件的桎梏,下一阶段就要看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
消费方面,刘伟认为国民收入分配两极分化是造成消费疲软的重要原因,今年初官方统计公布的近10年我国基尼系数均超过0.4的国际警戒水平,城乡人均纯收入差距3.4倍,城乡差距解释了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40%因素,另外有灰色收入无法统计。
对于潜在通胀因素,刘伟教授认为,成本推动和国际输入因素颇大。据社科院社会经济与政治所测算结果,大概53%左右是需求拉升,47%是成本推动;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进口国,国际市场原材料及大宗农产品价格上升输入推升国内大宗商品价格。世界流动性泛滥,美元、日元、欧元加印拉动世界市场价格上涨。此外,我国外汇储备超过34000亿,比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外汇储备27亿美金多出1259倍的人民币投放,这种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衡深刻地影响国内经济均衡。
对于中国宏观经济如何克服现阶段问题,必须改革长期以来政府主导、企业被动参与的经济发展模式,发挥市场主体的驱动力量,积极探索区域与次区域合作金融创新。
心得之三:认识到“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化解产能过剩为重点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是国内外经济形势最新变化的必然要求。
原来市场供不应求,必然是低水平规模扩张;当前市场供大于求,竞争越来越激烈,质量和效益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乃至对国家竞争力都是决定性的。“中国经济最突出的问题,不是增速问题,而是质量和效益问题。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质量和效益问题,中国经济将始终处于不稳定、不可持续状态。”姚景源教授说,要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要努力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老大难问题。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有着力点。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关键是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产能过剩问题尖锐,需要未来相当长时期进行艰苦调整。目前传统产业和部分新兴产业都存在过剩,部分产业比如钢铁产能过剩非常严重。解决这一问题,要在存量调整和产业重组上做文章,该淘汰的坚决淘汰;要大力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以创新引领未来发展。
心得之四:增强了对我国有望实现从中上等向高等收入国家的历史穿越、“中国梦”离我们越来越近的信心。
2012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5800美元,高于4055美元的上中等国家收入水平门槛,即我国已经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刘伟指出,历史上“中等收入陷阱”的教训历历在目:从上世纪60-70年代的拉美漩涡、80-90年代的东亚泡沫到目前尚未结束的中东、北非危机。
刘教授将我国经济发展机遇中的两个条件与十八大报告联系起来,结合我国GDP总量、人均GDP数量等因素得出:我国有望实现从中上等向高等收入国家的历史穿越,“中国梦”离我们越来越近。他指出,为了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我国需要努力适应需求、生产等多种条件的变化,并积极做出对策。